1、[口語化]
這是最基本,也是最首要的條件。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提醒人們注意“口語的首要地位”。口語是一切交流的基礎,人們要克服把文字當成語言基本形態的頑固偏向。
要想讓消費者到處朗誦你的文案,首先就得保證你的文案不是書面語,而是口語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接地氣”,或者“說人話”。
[舉例]:假如你朋友想買車,他問你該買什么品牌的車?你跟他說買奧迪,他問你為什么,然后你跟他說了句:突破科技,啟迪未來!
你認為你的朋友會怎么看你?他肯定會認為你這人腦袋有點問題,不會說人話。
所以,奧迪這句廣告語就是沒有“播傳”效果的。相比之下,開寶馬,坐奔馳就非常口語化,就算沒看見正式的廣告,也到處都能聽到。
2、[場景化]
讓消費者對別人朗誦你的文案,本質上就是讓消費者進行模仿和學目。
而學習是什么呢?比如你開車的時候,一看見前面是紅燈,你就知道要停車了
“燈變紅”就是一種特定場景,通過日常的觀察和訓練,你會逐漸增大“見紅燈、松油門、踩剎車"的行為概率,而燈是其他顏色的時候就不用,這就是一種學習。
廣告文案也一樣,應該定位到一個具體的場景,時間,地點,人物,事件,數據,心理狀態等等..
[舉例]:幾個朋友一起去擼串,如果其中一個說他怕上火,其他人十有八九都會說:怕上火?來瓶王老吉撒!
相反,如果文案沒有定位到場景,說的太寬泛的話,要想讓消費者幫你做傳播,就相當于不管紅燈還是綠燈,都想讓別人停車,這明顯很難辦到。
就連品類過萬的天貓,也知道定位到場景(具體的時間)的重要性
03、[易于改編]
相信你一定聽過周圍的人說這樣的話:走路五分鐘,出汗兩小時;學習五分鐘,睡覺兩小時;坐車五分鐘,等車兩小時..這些話都改編自OPPO的“充電5分鐘,通話2小時”。
雖然說這些話的人并沒有直接為OPPO打廣告,但當你一聽到這些話,就會立馬想起OPP;或者當你下一次看到OPPO的廣告,也會更加留意它,這也是非常好的效果。
當然,這句話的流行除了大量的廣告投放,更重要的是它具有UGC的潛力一一消費者可以自行替換文案中的部分內容,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一-XX五分鐘,XX兩小時。讓消費者有參與感”。
[舉例]:德芙的“下雨天,音樂和巧克力更配”,消費者也可以自行改造一一下雨天,周末和加班更配等...
綜上所述,營銷的主戰場從來就不在屏幕上,也不在海報上和雜志上,而是在我們與別人進行日常交流的場景中。所以說,傳播的本質不是“傳播”,是“播傳”,要發動消費者替我們傳播。